本科经济学入门教学

less than 1 minute read

Published:

最近帮一个学校评审课程。该学校的《经济学入门》采用曼昆的教材。授课老师自己不添加新内容,直接借用出版公司提供的幻灯片。我给这老师的评价说,这样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。

微观经济学的原理,相对而言是比较普遍性的道理,不受国家的限制。相反,宏观经济学问题,严重依赖国家的制度背景。比如,曼昆的教材讲了很多美联储如何运作。对中国学生而言,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中国的货币体系、国有银行体系如何运作。同时,经济学是实证的科学。曼昆书中的数据,全部以美国为出发点来讨论经济增长、财富分配和不平等;中国当然是外国,是重要的贸易伙伴。认真的学生完成这门课之后,了解很多美国的事实,但是对中国却一无所知。这是误人子弟。

我支持建设我国的经济学教材体系。然而,事实是,我国经济学学者研究水平参差不齐,在世界学术界受到同行认可的权威更是凤毛麟角。这时候,应该由谁来决定由哪些个人或者团队来编写教材?抑或由市场来决定?

我读本科的时候,惊奇地发现,有写学术平平的老师,动不动也写本教材。后来才明白,这些教材无非是评职称的敲门砖;并不是因为某某教授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,受到责任感的感召,要为大家把知识系统地呈现出来。我国大学系统的这些弊病,不仅浪费了老师的时间,更浪费了学生的时间。老师自己教课,年复一年,倒也无所谓;而学生的学习机会通常只有一次。

以计量经济学为例,方法本身不分国界,比如说渐进理论在哪个国家都一样。近些年有一些有实际问题导向的方法运用创新,在教学中应该提及原始的出发点,让学生体会这些创新的激动人心之处。广泛流行的计量方法,在中国肯定也有人采用;应该让学生了解方法如何运用到中国的实际问题之中。关键还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。